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 建言献策
关于推动我市教育“双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2023-03-23 16:53:21


   “双减”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自20217月“双减”政策推行以来,全市上下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内提质减负,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切实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过重的学业负担,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随着“双减”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整体工作推进有序,也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思想认识有待提高。2.成效巩固仍需关注。3.服务保障不够有力。

为此,建议:

(一)在统筹保障上求“突破”。一是做好政府保障。市、县(区)财政按照政策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在课后服务设施建设和教师培训等方面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二是明确责任主体。对校外培训机构按照“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进一步明确政府各部门职责任务,扎实做好校外培训机构日常治理和监管,切实减轻学生校外培训压力和家长经济负担。三是推进校内减负。优化课程设置,切实减少课程课时、教学难度、教学总量,减少考试门类和次数;严格落实“四项统筹”,实质性减少各类检查和“社会事务进校园”活动,让学校保持“静气”。四是强化督导问责。相关政府部门要严格执行《教育督导问责办法》,充分发挥督学作用,确保教育督导问责制度执行到位,不留死角。

(二)在内外融合上出“实效”。一是优化学校资源。实施“课堂革命”,变革传统的教育思想、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变革课堂教学评价,立足课堂主阵地,提升课堂高质量。二是融合校外资源。以课后服务为切口,逐步建立完善的校内外教育合作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劳务派遣等方式向校外资源购买服务,引入校外优质教育资源,丰富学校教育内容和形式。三是统筹社会资源。发挥好各县区博物馆、图书馆、少年宫、社会劳动实践基地等机构作用,强化实践育人理念,构建学生成长社会大课堂。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探索线上线下教育资源融合机制,拓宽现有在线平台教育内容,打造场景众多、内容丰富的智慧平台。

(三)在课程改革上下“真功”。一是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引入经典诵读、音乐鉴赏、美术赏析等个性化艺术类课程,广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将足球、篮球等体育教育融入课后服务,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锻炼学生意志品质;开设劳动教育课后服务,促使学生在劳动体验中认知,在认知中感悟劳动之美。二是加强个性化作业研究。教育部门设立个性化作业设计评比活动,建立市、县、学校三级优秀作业资源库,供教师借鉴应用;教研部门要定期深入基层,指导教师设计个性化作业,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教师针对艺术教育、劳动教育、体育教育等课后服务课程,精心设计实践性、多样化作业。三是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积极性。政府部门明确细化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确保课后服务经费按时拨付;学校将课后服务体系列入考核晋升标准,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大胆创新。

(四)在宣传引导上用“实招”。一是积极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要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指导,探索建立德智体美劳五育评价标准,并充分发挥媒体、网络作用推广,缓解家长紧张与焦虑;二是积极引导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学校通过家长会、专题讲座、网络课堂等多种形式定期为家长提供全方位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树立全面育人理念,主动承担家庭教育责任,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三是努力形成“双减”社会共识。建立各级领导包抓机制和责任督学定期督查制度,设立投诉举报电话,组织教育、文旅、公安、市场监管等成员单位明查暗访,对违规问题严肃查处,推动形成教育“双减”良好氛围和共识。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