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 调研文章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建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2006-12-20 16:04:50


民进宝鸡市委员会秘书长 马天利

 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决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重大战略任务,为未来中国描绘了一个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分析这具有深刻内涵的“二十字”方针,体现了党和政府强手打造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统筹发展新农村的治国理政理念。其中建设“乡风文明”的思路,为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仍然要做大量艰巨而有复杂的工作。特别在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以宝鸡市金台区为点,辐射周围地区,对新农村建设、特别是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调研,基本情况如下:
一、存在问题
1、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宝鸡市金台区辖5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103个行政村。调查问卷显示:全区无文化活动设施、无场地、无经费的“三无”村有53个,占到74.6%;有场地没设施或有设施没活动经费的有10个;“三有”的村只有9个,仅占14%。后来经我们实际了解,在回答“有”的几个村中,场地设施实际属于村办小学,大多数村也只有一个篮球场,而且部分篮板早已损坏失修,一两副简易水泥乒乓球台。仅有一个村有一套体育局援建健身器材。只有东岭村依托市政工程在渭河公园修建了活动场地,基本活动设施俱全。另外,几乎所有的村子都没有图书室。在9个有活动经费的村中,活动经费也在5000至3000元之间,人均数也很可怜。
另外,村民电视机拥有率占到80%以上的村有65个,但还有6个村拥有率还在50%以下。有线信号开通的有39个村,占56%。目前还没开通的村有32个,占45%,接近一半。在这些村中电视信号白天大多为医疗广告,晚上可收1-2个频道,电视机几近摆设。
2、村民文化娱乐活动贫乏。在全区,村委会或多或少能组织群众开展文体活动的有42个,纯粹不开展活动的有29个。在开展活动的42个村中,其中能经常开展活动的有24个村(经我们实际了解,村委会出面组织的有13个村,有11个村是群众自发组织的),仅仅利用春节农闲开展活动的占18个村。从我们了解的活动内容来看,形式单调。一些村把村庙会唱大戏也算是活动内容,村上能经常开展活动的也是大多仅限于老年妇女跳秧歌,只有个别村能利用正月组织锣鼓队、秧歌队,并开展一些体育比赛活动,如男女拔河比赛、男子篮球赛等,利用“三八”妇女节、“老年节”组织活动,表彰好婆婆、好媳妇等。
3、村民文化素质偏低16岁以上村民中,有22个村占60%的村民是初中文化程度,其中最低的村初中文化程度也仅占30%,也就是说,70%的村民达不到初中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只占全村人口20%以下的有39个,占调查问卷的56%。
4、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互相攀比。在全区范围内,虽然村与村之间无论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及人均收入等方面差距较大,但在红白喜事上,所耗费的财力却差别不大。一般来说,结婚花费都在2万元左右,最高4-5万元,最低也在1.2万元以上。丧葬花费一般在6000-2万元左右。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婚事一般是一次性花费3万—5万。而丧事的初步花费仅仅是个开头,因为它不是一次埋葬就了事,以当地风俗,第三天火化,第七天装棺再二次埋葬,同时大宴宾客,耗时、耗力、耗财。另外还有“七七”之说,既每逢七天都要祭拜,七七四十九天,然后“过百天”,再然后,头周年、二周年、三周年都要操办,尤其三周年,甚至比安葬还要铺张,立碑子、唱大戏、摆筵席。如此三年下来,少说也要2-3万。与厚葬相反,薄养、不孝敬老人现象普遍存在。
5、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诸如修庙建祠、跳大神、看风水、正月“游神”等,各村程度不等,基本上各村都有。笔者曾目睹某村一群人抬顶轿子吹吹打打,东家进西家出,名为“游神”,实际是一群神汉神婆抬着塑像在变相地讨钱,少则5块,多则几十,同时宣扬捐钱愈多,神就愈加保佑、发财、平安等言论。更有甚者,请神婆驱邪治病,延误病情,致人死亡者有之。
6、赌博之风盛行。从调查问卷来看赌博、游手好闲之辈或轻或重、或多或少村村有。虽然大多数不是以赢利为目的,但是男女老少齐上阵,麻将、牌九、扎花、套圈等等,形式多样,有些赌资越来越大,使一些人不务正业,夫妻反目,邻里失和,严重败坏乡村风气。
7、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经济条件的改善,使大多数农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可大的居住环境却没有多少变化,房前屋后到处是粪堆、柴草堆,垃圾堆。在城中村,由于缺乏规划,加之地皮紧缺,所以大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盖房,村子成了“八卦阵”、“迷宫图”;在城郊村,近年来一幢幢小楼拔地而起,一家比一家盖得漂亮,但缺乏整体规划,地平高低不一,排水不畅,邻里间宅基纠纷不断。另外,随意倾倒垃圾、排放污水的现象比较常见。从2004年开始,该区开始在农村实施改厕,从目前情况来看,城中村、城郊村改了一部分,大部分群众仍在使用卫生条件极差的老式旱厕。至于偏远山区村,则是人畜共居,屋内住人、院里养鸡养猪,厨房与鸡舍猪圈门户相对。脏、乱、差的状况基本上没有多大改观。
二、思考
通过调研,我们切实感到,党和政府把乡风文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完全正确的,是针对目前我国目前农村的现实提出的。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动力,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各级党委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全面把握,认真思考,正确决策。新农村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个历史性的进程,它要求我们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顾此失彼”,而要尊重农民意愿,统筹兼顾,全面落实好“二十字”目标。
目前各地之所以注重经济建设,或基础设施建设,或更多地注重了“村容村貌”的整顿。究其原因,一是认识上的问题,我们的某些基层领导对新农村建设还存在“误区”,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二是这样的“新农村”的基础建设与注重“乡风文明”建设等相比,容易取得成果,也更能展示出新农村建设的政绩。而同样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层面的“乡风文明”建设,操作起来难度相对较大,短时期内很难看到效果。
三、对策
第一,提高认识。首先,要教育各级干部把乡风文明建设放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深刻领会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质,真正解决一手硬、一手软的思想根源。其次,真正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把此项工作成绩作为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抓手,作为考核农村工作优劣的重要依据,切实纳入党政工作议事日程。再次,把农村文化工作列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纳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乡镇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估体系,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情况作为文化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推动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第二,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已经明确提出:“繁荣农村文化事业”,要求“各级政府要增加对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实际工作中,各级政府要制定建设规划,区分实际情况,按照富裕、欠发达和贫困乡、村,分别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集中资金投入,扎实推进。使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与村容村貌建设同步发展,真正建设一个繁荣、富裕、文化生活丰富的文明家园。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目前不仅在该地区区、甚至在全国许多农村,都存在农民看书难、看闭路电视难,赌博多,封建迷信多等现象。究起其原因就是我们广大农村的文化娱乐过于贫乏,缺乏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引导。我们的基层干部要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农民自我约束,摒弃恶习。如果能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就能吸引群众,就能把群众从赌博、求神拜佛等封建迷信活动中解脱出来,从而树立健康向上的文明新风。如,各一些村组织的秦腔自乐班、秧歌队、锣鼓队,逢年过节、闲暇时节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效果很好。调查中,一些村干部还建议乡政府要适时举办农民运动会、书法、歌咏比赛等。另外,要加大组织有关单位开展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力度,要注重实效。在“三下乡”活动中,各级党委、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乡)镇政府定期举办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班,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知识。鼓励城市文艺团体开拓农村文化市场,多排演农民喜爱的节目,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第四,提高村民文化素质。乡风文明的基础是文化、是素质、是修养。曾有教育家讲过,中国农民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四个字:愚、贫、私、弱。“愚”字首当其冲。虽然我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么多年了,但至今70%的农民还达不到初中文化程度,农民的整体文化程度的确低得可怜,而文化程度低的村,一定是贫困村。提高村民文化素质,一方面是继续巩固和加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另一方面是加紧补课的问题。成年人重新坐回课堂的可能性不大,但我们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对他们进行教育,利用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开办科技知识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在科技致富的路上得到实惠等等。我们还要鼓励城市卫生机构和医疗人员开展医疗巡诊和技术培训活动,帮助解决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建立城乡教师的双向交流制度,特别是提倡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挂职锻炼支持乡(镇)教育。要利用城市各级文明单位在精神文明创建方面的优势和资源,开展城乡共建活动,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
第五,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过程中,农村党组织要把繁荣农村文化作为重要的切入点,一手抓农村经济发展,一手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使农民群众不仅在物质利益上得到更多的实惠,而且在精神文化生活上得到更多的实惠。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绝大多数书记主任都写上了一条就是,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教育,把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建设乡风文明活动结合起来,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村委会派专干包抓负责,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一些村书记主任谈到,农村的移风易俗工作难度的确很大,但“打铁还要本身硬”,只要先从自身做起,不赌博、不参与封建迷信活动、红白喜事不大操大办、孝敬老人、教育好子女等,相信没有办不好的事情。
第六,抓典型、树榜样,使乡风文明在农村生根开花。在农村党员干部中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建立相应制度,对正常的红白喜事在规模上予以限定,其它一律不准操办,对违反规定参与封建迷信活动,搞大操大办的党员干部,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加强尊老爱老教育,开展评选“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活动,对嫌老、虐老现象予以揭露和谴责。要注意典型培育和宣传推广,树立一批丧事从简、喜事新办的文明农户,建立几个经常活动、作用明显的村文化站,打造几个环境整洁优美、生活方式健康的文明村,由政府给予一定奖励,使群众在乡风文明中看得见成果,摸得着实惠,激发他们自觉参与的热情。
总之,乡风反映的是一个地区人的精神风貌,既不能用标尺来定位,也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但是,当人们用自己的行为展示出纯洁,表达出诚意,折射出高尚时,乡风同时就是一种无形的财富。文明的乡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具体标准,体现的是广大农民良好的思想状态、精神面貌、文化素质。乡风文明与“二十字”目标的其余几项相比较,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即把乡风文明建设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制度建设保证乡风文明建设常抓不懈。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要及时总结乡风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常规程序,制定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逐步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个文明、进步、和谐美好的新农村一定会实现。
                                                                                       (编   辑:同咏梅)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