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 调研文章
关于优化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宝鸡的思考与建议
2013-04-25 10:25:01


民进宝鸡市委员会

    环境是最优质的资源,生态是最宝贵的财富。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将生态建设提升到了重要地位。我市十一次党代会也提出了要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同时,力争用五年时间率先实现宝鸡大地园林化的目标。为此,历届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充分挖掘宝鸡天蓝水碧,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等优势,通过基础设施提升、生态园林延伸、住房保障扩展、历史文化彰显、民生保障等重点工作的开展,使得宝鸡城乡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得到了市民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赞同,先后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环境优美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多项荣誉,绿色已成为宝鸡人引以为豪的城市色彩。201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3.7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12%,绿地率38.0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4平方米,各项指标位列西部城市前列,赢得了“绿色明珠”、“天然氧吧”、“生态天堂”等诸多美誉。优越的人居环境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有力的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使宝鸡在城市综合竞争力方面具有了明显优势。

    然而,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我市属于西部老工业重镇,城市建设基础相对较低,城市路网、排水供热管网、景观建设等缺乏长远整体规划,重复建设现象依然存在,旧城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的综合改造进展缓慢;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潜力未能充分挖掘,2012年,全市一、二、三产业的比重达到了10.2:66.1:23.7,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产独大,三产相对较小、甚至下滑的不利局面;城市规划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方式亟待创新;城市规模不大、综合功能不强、特色不够鲜明、总体水平有待提高依然是制约宝鸡发展的难题。

    二、资源保护利用有待加强。我市地处西北内陆,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山区森林覆盖率高达70-90%,川塬仅占12%,城市连片森林组团更少,生态体系相对而言比较脆弱。同时,水资源相对短缺,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为991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43%、全省的80%,而且千河、冯家山水库等水资源污染较重,净水设施老化,水质检测不尽如人意,城乡居民饮水用水存在安全隐患。

    三、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矛盾加剧。宝鸡工业比重大,万元GDP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都比全国平均水平高。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全面加快,新增污染物持续增长,污染减排的压力很大。特别是雾霾、灰霾治理等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已经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我们既要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历史欠账,还要解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新的环境问题,就必须走出一条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新路子。

    为此,我们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增强环保意识。各部门要加强沟通,联合行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对人居环境改善重大意义的宣传,引导广大居民和群众充分认识到改善人居环境不仅仅是政府行为,更是全民参与和爱护的结果。要深入到学校、社区,组织开展各种公益活动,树立关注人文环境就是关注生命的理念,在全市营造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良好舆论氛围,努力提升全民参与改善人居环境的意识。

     二、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品位。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拓宽投资渠道,加大建设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推进“铁、公、机”项目(宝汉高速、合凤高速、 连霍高速市区过境段等高速公路,西宝客专、宝兰客专、宝麟铁路、宝中复线等铁路干线,宝鸡支线机场)的建设力度,巩固和提升宝鸡的交通枢纽地位;要注重资源保护利用,加大河流治理和城乡供水工程建设力度,推进水循环利用,让民生和发展有坚实的水资源保障;要做好城乡电网、天然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楼顶绿化项目建设,切实做到优化结构与提升品位并重,在规划绿建上下功夫;种管结合与提升质量并重,在打造精品上下功夫;生态增效与经济增收并重,在提升效益上下功夫,实现“城在林中、绿在街中、生活在景中”的目标,把城区建设成为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环境优美、适宜居住的现代化城区。

    三、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城市竞争力。一是加强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和政策扶持。加大中省和市县各种发展专项资金的倾斜力度,引导非公经济投资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二是落实扶持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陈仓物流园区建设,带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宝鸡汇集,同时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找准我们的优势资源与外资的最佳结合点,多引进一些高科技项目,同时做好项目的跟踪服务。三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意识,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的激励、推广和保障机制,引进一批高科技、高层次人才,加快关键技术开发,鼓励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转型突破,引导企业朝“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四是认真落实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

(执笔:李 文 )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