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民进风采 > 会员文苑
激情荡漾跟党走
2011-05-17 11:18:56


——献给建党九十周年
民进龙泉中学支部  吴莹宇

    穿越血与火的历史烟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她九十华诞。忆往昔峥嵘岁月,百年史浸满多少屈辱的泪水,几十年的抗争又让多少中华儿女洒尽一腔热血。

    多少年来,我始终对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党给我的印象神圣而伟大,可亲又可爱。当我从一名少先队员成为一名共青团员时,我就深懂得共产党是为人民造福的。童年时,影片《焦裕禄》把我带入一个感人的情节中,里面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心系百姓安康,带领干群抗击自然灾害,努力改变家乡贫困面貌,最后积劳成疾倒在自己工作岗位上,临死前还念念不忘百姓的疾苦。是什么力量让他坚定自己的信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我无数次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就是一位共产党员对自己誓言的坚贞遵守,是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的爱吧。

    党九十年的征程是一部挫折史也是一部奋斗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历经无数的艰难险阻,不断将挫折化为前进的动力,创造出一个个人间奇迹。我们的党诞生在一个血雨腥风的年代。那时中国积贫积弱,内焦外患,广大人民头顶上压着三座大山,生活困苦。一开始党就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团结无数仁人志士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历尽无数的艰难困苦才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像毛主席对我们青年说的那样,新生事物的前途是光明的,但是道路是曲折的。我们深深记得二万五千里长征,由于种种原因革命事业遭到前所未有的挫折,一时间中国革命的火种几乎被破灭。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会议,第一次自主的解决路线问题,选出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此中国革命迎来新的转机。艰苦的长征走出了共产党人豪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淘出了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播下了生命力顽强的革命火种。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也不会忘记祖国成立初的百废待兴,我们更不能忘记改革开放,它让中国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探索出一条道路……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的社会主义建设起步时期,由于没有现成的模式参考,党始终在努力探索,在怎样实现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艰苦摸索……曾记得,有好多次,我们的事业几乎走到崩溃的边缘,有好多次,我们在生死存亡的路口挣扎、抉择……所幸的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极富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先进组织,每次都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使得革命事业不断前进。

    无数的革命前辈流血流汗,建立起新中国,为我们留下美好的和平时代,我们更应该努力。所以不论遇到多大困难,我都会竭力克服或是和有经验的同行协商寻求解决的方法。在工作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我回忆起那些革命前辈徒步跨越千山万水时经历的艰难困苦,我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每当我被人误解或工作得不到认可时,我想起了雷锋——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毫不利己、专门为人,为人民服务不计得失,再想想我,一点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夜深人静的时候,很多人已经休息了,我还在伏案工作。这时我回想起我周围的一些共产党员默默奉献、甘守清贫的精神让我深深地感动。他们收入不高,却从早到晚忙碌着,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我又不禁想起保尔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而已。人的一是生应该这样来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他在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样,我的干劲就更足了。

    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人地不懈努力,我们的国家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引得全世界的瞩目。北京奥运会,广东亚运会,上海世博会给全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全世界领略了中国的多彩魅力,也让我们中国进一步融入了世界。经济上一要创新发展思路,二要深化改革开放,三要高度关注民生,这“三个要点”推动科学发展取得显著进步。正当人民生活有所改善时,“5.12”大地震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国家的发展面临极大的困难。党中央一声令下,一场声势浩大的抗震救灾活动在全国展开。经过两年的努力,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很好的恢复。这些阴晴圆缺的日子里,是我心中坚定的信念支撑激励着我前进。而这信念坚定就来自于我们伟大的党!党的旗帜将永远飘扬在我的心中,也将飘扬在所有中华儿女的心中。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将发展的更好。

    我是一名中学教师,在教育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现已工作了十二年,十二年的风雨历程已经使我从一名中师毕业生成长为一名拥有本科学历的专任教师。回首这十二年,我深深地体会到,我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次成功,都离不开党对我的培养和教育。今后,在工作上我会更加努力工作,以校为家。我相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编  辑:同咏梅)

  
  
  
  
  
  
【打印】 【关闭】